又一中大幫,新聞系小師妹。👧🏻 彭珞殷愛寫隨筆,分享生活感想,最近開始練習虛構,矢志創作一百篇小故事。我們先分享她的〈糖果〉,從顏色、味道和質感,追憶似糖年華🍬 。請大家訂閱她的電子報《橄欖字》🫒。
小善童年時家教很嚴厲,父母同在名校教中文,整天不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便是「學海無涯,唯勤是岸」。無盡的夜,盡責的媽媽鍥而不捨地講睡前故事,孔明借東風火燒連環船、岳飛精忠報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以致她每做噩夢,都夢見自己推開房門,滿目是燃燒的柴枝,還迎面撞上青黑色的豬膽。熬到升小五的暑假,小善的精神狀態變得恍惚,父母以為家裡風水受周遭大興土木影響,於是把她送到外婆家暫住。她依然記得,父母臨行前千叮萬囑外婆不得縱容她的面目,猙獰如年獸。
在外婆家的日子,小善終於可以放鬆下來。外婆住井字形公屋,在地下抬頭望天,人們活像井底蛙,但他們深知世界之大。由於家家戶戶都敞開門,住了不夠兩星期,她幾乎與同層的小孩都混熟了。住對面的鄰居余太在屋邨商場開夾糖舖,初見這豆釘心痛她一臉愁容,便每天收工都夾一袋糖果,掛在她門前。小善最喜歡吃蛇仔糖,咬起來彈牙有嚼勁,紅黃綠的漸變色讓人想起馬路上嘟嘟的紅綠燈。隔離屋明仔貴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金叵羅,總是大方地請她吃瑞士糖。鮮橙色、青綠色、桃紅色、艷紫色⋯⋯他們把糖紙投進豬仔錢罌,到了平安夜拿起它往欄杆一敲,邨內頓時下起彩虹雪。樓下街坊的零星謾罵打斷了教會義工報佳音的歌聲,小明和小善對視,咯咯地笑了起來。回到屋裡,小善倚在窗邊看街上熙來攘往的人群,無數綠燈正堅定地與她對視,明亮的光暈彷如夜幕閃爍的繁星。
不太冷的冬日過去,小善終究要回到九龍塘的家。臨行前,小明遞給她一袋瑞士糖,全是青蘋果味。「我發現你只挑綠色的。」小明擠出笑容說,眼眶裡卻閃著淚水。兩人相擁道別後,他靠在欄柵目送她離開,塑膠袋發出細碎的沙沙聲,像風裡抖動的糖紙,吹得愈來愈遠。小善走到地下平台的中央,仰頭一看,一隻手在半空揮啊揮,揮啊揮。
小善之所以想起這段往事,是在早班火車上看見兩個南瓜手挽著裝滿糖的竹籃子,在搖晃的車廂裡顫顫巍巍地前行。「姐姐,請你吃糖!」妹妹奶聲奶氣地說,另一隻小手用力地牽著哥哥。小善伸手接過糖,發現是藥水味的士多啤梨瑞士糖,卻不好意思推搪,似笑非笑的說多謝。列車駛到大學站時,兩兄妹已不知所終,剩下呼呼大睡的上班族。她於是剝開桃紅色糖紙,在車門關上前,將這個小正方形投進坐在單人座,睡得正香的西裝佬口中。
幾個月後,小善為逃離訓詁的魔爪,溜到藝術系sit堂。剛踏入課室,教授便聲如洪鐘地喊出她的名字,嚇得她僵直在地。教授續問:「你跌咗嘢?」小善不明所以,只見他伸出手,粗糙的手心上有朵桃色玫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