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幾滿月了,我也恢復了和姐們的晨跑。我一直很心急想歸隊,今天終於又可以四個人一起跑了。一段日子沒有運動,差點連蔓也跟不上呢!
秋日早晨的景色非常漂亮,陽光柔和,空氣清爽,跑起來格外起勁和滿足。
完成之後,我們一邊散步一邊回氣,無意間看見一隻大鳥在樹叢裡一閃而過。過了一會,又掠過另一隻。停下來仔細搜尋,發現牠們一上一下地停在樹枝上,拖著長長的尾巴,毫無疑問是一對紅嘴藍雀。這種鳥我在中大未圓湖畔經常見到,但在粉嶺見到還是第一次。我向姐們和蔓指出鳥的位置,想不到又飛來了另一對。幸晨姐驚喜地說:
有兩對呢!不就是我們四個嗎?
蔓不解地說:為甚麼鳥都是一雙一對的呢?牠們是怎樣找到伴侶的呢?
異性間的吸引力,科學上會用賀爾蒙分泌來解釋。但單純靠生理機制的話,合適的對象應該很多,是甚麼決定是這個對象而不是另一個?理性的庭音姐說。
對啊!我和姐不是異性,不可能是因為賀爾蒙而在一起的!幸晨姐不服說。
我猜可能是引力吧!我隨口說。
她們轉過頭來望著我,我卻不懂怎樣解釋下去,只是傻笑了一下。兩對紅嘴藍雀也一前一後地飛走了。
回家之後,我望著真幾,思考著引力的問題。雖然只是衝口而出,但又隱約覺得有點道理。情感的事情,通常會說感動或者感染,這當然是實情,但比較像是單向的傳播。引力則是互動的,雙向的,更切合人與之間的連結方式。用宇宙裡的星體做比喻,相信不會太誇張吧。就算是大小不同的星體,表面上是大的一方牽引小的一方,但小的一方也會對大的一方產生引力,縱使是非常微小的。就好像我和真幾,年紀大小不同,情感領悟和成熟程度不同,施與受的角色也不同,但母女間的引力依然是彼此的,不是單向的。
情感的引力不止存在於成對的個體之間,而是在所有關係之間,由眾多的點與點之間的線,連結成一張巨網。(不是說那種「情網」呀!)姐們兩個之間的引力,加入了我,便會產生變化,再加入了蔓,整個體系也會很不同。但如果能夠自然調整的話,原本的引力關係不但不會被破壞,反而會變得豐富多姿,甚至更加平衡和鞏固呢!在核心關係的外圍,還有很多其他的或親或疏的人,一直無窮無盡地連結開去。
事實上,因為情感的引力是網狀的,所以核心和外圍並不是固定的。如果核心是我和真幾的母女關係,姐們便是在第二層的,甚至爸媽也是;但如果是以我和姐們、我和蔓、我和爸媽為中心,其他人又變成外圍了。用幸晨姐喜歡的說法,情感的引力網是去中心的,又或者是無處不是中心的。我聽疏離支大哥說過因陀羅網的象徵——一張沒有邊界的網,在網線的每個交叉點上都有一顆摩尼寶珠,每顆摩尼寶珠上都反映出所有的其他摩尼寶珠。這就是所謂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了。由此得出兩個結果:一是所有個體都是相連的,牽一髮動全身,或者蝴蝶效應;二是在每個個體當中,也反映和包含了全體,有點像榮格說的集體無意識。
人的情感世界,就是這樣的一張互相交織的無盡的網。維繫這張網的不是有形的絲線,而是無形的情感的引力。因此,愛和恨也會互相牽動,餘波甚至會蔓延到很遠的距離。我們平常感受到的沒來由的興奮或者消沉,或者是群體性的氛圍,有時候是來自這種互相增益的互動。俗語說的正負能量的釋放和傳播,也是這樣的一回事吧。
我很好奇的是,除了引力,還存在相反的拒力嗎?我們也一定有討厭的人,想迴避的人。以前的我在學校被排斥、被無視,不就是承受著巨大的拒力嗎?久而久之,連自己也散發出拒力作為自保,逃避締結任何親密關係,變成了一個沒有朋友的人。這個惡性循環直至姐們出現才打破。是姐們改變了我的引力場。所以,力既有向心的,也有離心的。繼續用宇宙天體的比喻,拒力就是宇宙大爆炸或任何小爆炸所造成的,向外增加距離的離心力。對應於人的情感,代表甚麼呢?應該是任何巨大的破壞和傷害,所造成的分裂和阻隔吧!
引力的存在,正正就是為了抗衡拒力,要不整個宇宙就會四分五裂。散出去的物質之所以會再次凝聚,就是因為引力。人與人之所以能連結,變得親密,共同分享和承擔命運,也是因為情感的引力。這不是非常奇妙的事情嗎?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引力也不一定是正面的。向心凝聚的宇宙,逐漸縮短的距離,會造成星體的碰撞,或者互相吞滅。憑普通經驗也知道,負面情感也擁有強大的引力,恨意也會引起共鳴,凝聚和團結人群,集體做出可怕的事情。像我和阿來,在最初的時候,也是因為同病相憐而走在一起,如果無法化為正面動力,便會一起沉淪下去。反過來說,就算是正面情感也可以變成負面,例如過度的溺愛與迷戀,會變成佔有和操縱。巨大引力的星體可以引領其他星體運行,但如果變成了黑洞,便會吞噬周邊的星體。人也一樣會因為過於激烈的情感而吞噬身邊的人。
正反力量的消長和周期交替是不是必然的事情呢?在物理學的層面似乎是,但在人事上呢?每一種情感也必然會變成它相反的東西嗎?愛一定會變成恨,信任一定會變成背叛嗎?真的會像《魔法少女小圓》所提出的一樣,由於宇宙平衡的定律,希望必然會化為絕望,許願必然會化為咒詛嗎?但如果是真正的反復,絕望最後也會變回希望,而咒詛最終也會成為祝願啊!
我這個不太擅長做抽象思維的腦袋,陷入這種困惑真的是自作自受。用平常心來看,重點應該是維持平衡,保持適當距離。何謂適當距離?當然不是排除親密關係,而是彼此都能保有自由的空間,對無可避免的情感波折保持迴轉的餘裕。這樣就能避免毀滅性的碰撞,保持調整的機會了。無論是伴侶、親子或朋友,應該也是這樣吧。
真幾出生後,從早到晚照料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小生命,有時也會覺得有點無所適從。會不斷思考情感關係的問題,希望可以找到理想的母女相處之道。女兒小時候,是環繞母親運行的小星體,但當她長大後,就算不會完全脫離這個體系,也必須逐漸遠離母親的牽引,而跟其他人建立新的引力關係。但那股情感的引力依然存在,不會消失,只是在納入其他對象的時候重組。如果能在變化中保持平衡,就可以避免出現可怕的反彈。
對於這些很久之後才會出現的事情,我是不是有點心急呢?但過早為兒女的未來而憂心,也是新手媽媽常有的心態吧。我是這樣地寬容自己的。
圖片使用 Midjourney 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