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了幾次動漫,回來聊聊出版吧!🙋🏻♀️ 不要說我不務正業呀!🤪
(有沒有辦法兩個話題一起聊呢?🤔)(因為快要結集出書,想灌水加長篇幅?😅)(大家有沒有發現,我聊動漫的時候反而比較嚴肅?🤣)
Sorry,廢話少說,直入正題!(這句也是廢話 🙄)
我們談過很多作者自主 😮💨 ,但好像沒有打動多少作者?🥲 所以,不如轉從讀者的角度,看看分散式/自主出版對讀者有甚麼好處吧!😉
有沒有想過,讀者也可以自主,而且應該自主?讀者的自主,和作者的自主,有相通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作者自主,是自己掌握出版和獲取回報的工具,無需倚賴中介和中心化的制度。具體的方式以前已談了很多,不再重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去看本欄的舊文,或者購買即將出版的《少女革命》電子書結集!😉(乘機促銷 🤑)
讀者看甚麼書、買甚麼書,本來也是自主的,沒有人強迫你的。(除非在學校被迫做讀書報告 📚😪)但是,有甚麼書可以看、可以買,卻不是讀者能自行決定的。書的 availability(sorry 用了英文,但中文怎麼說好呢?🤔)超出個別讀者的控制範圍。有甚麼因素影響書的 availability?我隨便列舉幾個吧!👇🏼
政治社會因素:好像有點敏感呢?大家明啦!其實也包含宗教、道德、文化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審查。🙊🙈🙉
經濟因素:我們都以為自由經濟真的是自由的,但其實市場也扮演了審查的角色,決定甚麼書能出現在讀者面前。💰 特別是缺乏市場價值的文學書,往往因此無法出版,就算出版了也難以發行和流通。與政治社會因素相比,市場篩選的影響力也不能忽視啊!😰 雖說把書印出來的成本不算高昂,並不是負擔不起,但賣不出去、無法去到讀者手上,跟沒出版有甚麼分別?從出版社到發行再到零售,每一個都是出書的關卡。🚧
物理因素:一字咁淺!地域和時間,決定了書的 availability。除非是超級經典或暢銷書,否則能運到甚麼地方,能在書店裡待多久,也真是身不由己。🤷🏻♀️ 移民外國的朋友,一定體會到要買一本香港出版的中文書 📖,比喝一杯港式奶茶 ☕️ 難一百倍!而一般書出版超過十年,基本上便會從書市上消失。我們以為實體書很堅實,但它其實非常脆弱,既不易保存又難以移動。
面對以上幾個客觀/宏觀因素,讀者可以說是完全無能為力。知識傳播和保存的問題,圖書館曾經扮演重要角色,但只是杯水車薪,而且並不完全可靠。世界上當然有辦得很好的圖書館,對書本收藏和閱讀推廣很有貢獻,但讀者對圖書館建設和營運沒有話事權,只是被動的服務對象而已。作為制度的一部分,圖書館甚至會成為限制知識傳播的工具呢!🔏
本質上作者是主動的,而讀者是被動的。🦥 作者不寫書,讀者便沒有書可讀,這是顯淺的道理。實際上,讀者比作者更受外在條件所限制。無論是政治、社會、經濟,還是物理因素,也不能完全阻止作者寫作,能否出版和出版後能否銷售,是另一層問題。有時也可以用私人、小眾或地下的方式流傳。🫱🏼📚🫲🏼 但看不到書,讀者方可做的事是零。
那麼,所謂讀者自主究竟是甚麼意思?不外乎三方面:找得到、有選擇和可以擁有。🌟 第一當然是要 available 啦!完全看不見、找不到,就甚麼都不用說了。能找到個別的書本之餘,有更自由和大量的流通,讓讀者可以從中選擇的話,自主性又有所增加。最後,能擁有書本是終極的自主性的確認。擁有並不是為了收藏,滿足佔有欲,而是確保閱讀權不會被無端剝奪。🙋🏻♀️
互聯網的出現,大大強化和便利了資訊流通,但如果停留在實體出版的話,就算有資訊也不代表可以看到書本的內文。電子書和電子訂閱似乎能夠局部解決上面的問題。但現有的電子書大部分不能下載 🔒,讀者只是向書商租借存取權,而且隨時可以被剝奪而不需要理由。🤐 另一方面,電子閱讀平台無論收費與否,也難保運作的持久性。(連日本經典作品極為齊全青空文庫也鬧資金不足而曾經出現停運的危機!😨)電子書不能下載,連存取權也不能確保,讀者又有甚麼自主可言呢?🤷🏻♀️
好灰呀!🧟♀️ 咁點樣先可以做到讀者自主?
我覺得至少要有三個條件:一、找得到 👀;二、有得揀 🍎🍐🍊;三、可以擁有 👛。這樣理想化的情況,似乎要有一個完全公開、包羅萬有的世界網上圖書平台才行啊!聽來雖然有點誇張,但理論上並不是不可能的。互聯網當初的承諾,就是這樣的一個資訊理想國。不過,隨著各大網絡企業巨頭的興起,各據山頭,封閉作業,自由開放的萬有網便不再存在。但是,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希望又重燃起來了!🔥(吹奏)🎺🥁🪇
為甚麼區塊鏈可以達到上面的條件?首先,建基於區塊鏈的分散式儲存系統,令書本可以公開而且永久地存放在網上。跟既有的網上資訊平台不同,區塊鏈的資料並不是存放在某些特定的伺服器上,所以不存在因為單點故障或者公司/機構停運,而造成資料消失,也沒有資料被刪除的危機。😇 如果能建造出一個無須授權(permissionless)、完全開放、自主操作和可以信賴的書籍登記系統,所有人也通過這個系統出版,搜尋便會更加方便,「找得到」和「有得揀」兩個條件便可以達到。 🥳
因為登記和出書是以獨一無二的 NFT 為憑證和載體,電子書便變成可以收藏和交易的數位物品。擁有 NFT 之餘,書檔亦可供下載,再沒有中介和中心可以操控書籍的存取權。讀者成為了書本的託付者、保存者和傳播者,角色比從前更加主動。💃🏻🕺🏻 地域和時間不能再限制書本的流通,無論是公開還是付費閱覽,或者是點對點交易,知識都可以瞬間轉移,無遠弗屆。🛸 又因為採取了分散式技術,沒有任何人可以把資訊移除,或者阻止傳播。不但作者,讀者亦被大大充權了。⛽️
有一種更大膽的構想,是通過區塊鏈特有的質押(staking)功能 💰,用代幣/通證(tokens)來支持自己喜歡的書本和作者。👍🏼 獲得更高質押的書本會有更高的排名和曝光率 📊📈,而書本銷售亦會為質押者帶來更高的回報。表面看這樣做好像是在投資,跟傳統買書和閱讀沒有關係,但如果讀者能用質押的方式支持自己的作品,把它推給更多的讀者,而自己亦可從中得到獎賞,何樂而不為呢?換個角度看,讀者變成了策展人各推介者,主動而積極地參與知識傳播,真正實現讀者自主。
新技術賦予讀者更大的權力和自主,參與塑造知識的領域。相信其他新穎而且前所未見的可能性,將會接腫而來。只要我們有足夠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行動力,書本未來的模樣將會完全超出實體和電子的二元對立。🦄 這個對立雖然並非無理,但也絕對不只如此。現在陷於守護實體書 😇 和擁抱電子書 😈 的分化局面,大大局限了書本的可能性,實屬不幸。說到底,重要的不是載體本身,而是內容,也即是知識。任何能保存和傳播知識的方式,也應該盡量發揮,並且互補不足。拘泥於過往的習慣,到頭來會失去的,是知識本身。😿
讀者本來就是不可或缺的。沒有讀者,作者便沒有寫作和出版的理由。在現代出版業興起之前,寫作是同人之間的分享 🐶🐹🐻❄️🐨,作者直接寫給身邊的讀者欣賞,也有讀者是作者的贊助人 🪙。現代出版業無疑大大擴張了讀者群和傳播面,但也異化了作者和讀者的關係。👽 作者被孤立起來,讀者變成了純粹的消費者 💵,只能用購買(銷量)來確認自己的存在。通過書本模式的再造,區塊鏈技術可以重塑作者和讀者的關係,讓兩者恢復過往的直接連結。🔗 而這樣的事情,就是現在的 NFT 電子書平台正在努力的方向!🦾(不是賣廣告呀 😬)
嗯,這篇也很嚴肅呢!😅 我這個人認真做的事不多,只此一件而已。🐒 雖然說到力竭聲嘶成果依然十分有限,但還是會繼續奮鬥下去的!!!💪🏼🔥
閱讀是很個人的事情,喜歡讀甚麼、怎樣讀,完全自己話事。但是,閱讀的條件卻不是一個人可以改變的。👯♀️👯👯♂️
讀者們!起來吧!一起創造閱讀革命吧!📖⚔️🧨
圖片使用 Midjourney 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