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姐們討論長篇連載的世界觀,因為涉及人類情感轉化為能量的設定,很自然地談到《魔法少女小圓》。大家也很驚訝,從一年前開始構思這個故事以來,並沒有刻意參考這部動畫,但下筆之後卻發現有某些相通的地方。姐們當年看的時候還是高中生,我卻是在幸晨姐力推之下才上網看的。安妮雖然年紀較小,但像她這樣的動漫迷,當然也不會錯過這樣的經典。
聊著聊著,幸晨姐忽然提議,大家各自寫一篇跟《魔法少女小圓》有關的文章。我雖然沒有科學頭腦,但對於能量平衡、熵等原理很感興趣,覺得可以用來隱喻人際和情感的問題。庭音姐卻覺得魔法少女這種存在,跟自己曾經一度夢想成為的文學少女有某種映照。從希望到絕望的位相轉移,跟很多文學青年的心境變化有相似之處。幸晨姐便笑說:那個不斷推學生入坑寫作的 D,不就是欺騙魔法少女的 QB 嗎?年輕人的寫作夢大部分都是以幻滅告終的吧!然後他就收割這些故事來寫他的少女小說!
俗稱 QB 的丘比是動畫中有著可愛小動物形態的外星人。他們發明了把感情化為能量的技術,但卻因為自己沒有感情,而找上了人類這種情感豐富的生物。在人類之中,處於青春期的少女是最適合的人選。於是丘比以實現無論任何願望來誘使女生成為魔法少女。魔法少女的使命是不斷跟魔女戰鬥,但最後卻必然因為絕望而自己變成魔女。變成魔女的過程中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就是外星人大費周章的目標。丘比會把能量回收,用來對抗宇宙中日益增加的熵。所以 QB 的全名是 Incubator(殍化者)。
從宏觀的角度,這樣做是為了維持宇宙的平衡,是符合全體利益的,但代價是要犧牲某些個體。從人類的角度,卻無法接受魔法少女的殘酷命運。沒有感情的丘比對此感到不解。魔法少女佐倉杏子亦曾經相信這套正負相抵的說法,認為擁有多少希望就會同時散播多少絕望,所以她嘲笑為正義而成為魔法少女的想法,主張自利才是戰鬥的唯一理由。當然她後來還是因為沙耶香而改變了,但借她的口卻說出了難以反駁的宇宙定律。
平衡論不一定等於功利主義或者效益主義。道家的太極陰陽同樣是這個道理。神話學和深層心理學也建基於二元互補、交替和平衡。有善必有惡,有福必有禍。真正的惡、真正的禍是傾向一邊,失去平衡。但當人處於惡和禍的一端,怎麼說也不能安然接受吧。所以才會有那個弔詭的說法: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如果希望會化為絕望,那絕望也不可能是絕對的、不可能是終局,而必然會反彈為希望,循環不息。
在劇場版《叛逆的物語》的最後,曉美熖為了奪回小圓的記憶而變成了惡魔,我開頭是有點無法接受的。但回頭細想,在電視版的結局,小圓因為許下拯救所有魔法少女的大願而昇華為神(或宇宙原理),與她相配的小熖便非得下降成魔不可了。這才是終極的對位。所以,就算多麼的不願意,也要接受這個發展。希望已預告明年初上映的新劇場版可以在神魔之間來個解決吧。
在日常人生中,當然不會像動畫那樣極端。作為凡人,我們既不是天使,也不是惡魔。我們很少能達到至善,但也很少會犯下極惡。但從榮格心理學的角度,兩面性是正常心理的必然,片面化才是精神問題的根源。譬如道德觀念太強的人,往往會壓抑和排斥自然情感,造成某種性格上的扭曲。相反,放縱欲望也只會帶來破壞和傷害。所以,平衡並不是大起大落,極端反復,而是所謂的中庸之道。在放縱與壓抑之間,找到容許彈性的平衡點。
所謂的精神健康,歸根究底就是保持情緒平衡吧。但平衡並不是要消滅負面情緒,而是與之共存。河合隼雄先生說過,雖然情結會造成問題,但目標並不是要消除情結。相反,沒有情結的心會像一潭死水,缺乏生命力和創造力。一方面要了解情結的根源,減低它的破壞,另一方面也要承認情結的作用。試想想,一個沒有負面情緒的人,不是有點可怕嗎?
在雙重人格的例子中,情況最為尖銳。阿來和阿修是兩個對立的人格,一個善良而退縮,一個粗暴而衝動。後來出現的阿修,某程度上補足了阿來的缺憾,但由於擺盪過於激烈,處事方式又很不同,而造成了人格之間的衝突。可是,任何一方取代另一方,也不是理想的出路。後來出現了第三人格阿志,既是出其不意,也有內在原因。在治療師的引導下,阿志融合了兩個對立人格,達至了穩定和平衡。
這對我來說是一段痛苦的經歷。我因此而失去了阿來,我的女兒的爸爸。但是,縱使是如何悲傷和不捨,我也不能出於私心,而希望黃志來維持在人格分裂狀態。我也是幾經掙扎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這是得來不易的平衡,但也是十分脆弱的平衡。一不小心,可能又會陷於分裂。所以我們要格外珍惜和保持覺察。
就算是一般人,其實也經常處於類似的狀態。當內心的片面化開始發生,便會在不知不覺間去到積重難返的地步。當片面的情緒奪取了主導權,人就會做出許多極端的行為。就像我六年前的某個晚上,在絕望中站上了家裡的窗台一樣。但是,如果情緒是此消彼長的話,去到絕望的盡頭便是希望。穿過地獄之門,到達的也可以是天堂。在我雖死猶生之際,姐們向我伸出了救助之手。
不過,我們始終無法確保,幫助一定會帶來拯救。就像魔法少女一樣,願望也會帶來咒詛。跟蔓重逢之後,我為了讓她脫離孤苦的生活環境,而把她介紹給阿修,又以為這樣可以為我和阿來的關係帶來平衡。但事實證明,我只是把她推向危險。幸好事情未去到無法挽回的地步,還來得及把她拉回來。在阿來和阿修雙雙消失之後,我和蔓才發現,原來彼此是相屬的一對。在嚴重的失衡之後,平衡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降臨。當然,這樣的結局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有人在過程中心生怨懟,咒詛便會蓋過願望,然後大家便會變成魔女,對自己和對他人造成傷害。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這是真確無比的事情。
就算是姐們的關係,又何嘗不是經歷過無數次的擺盪?一段看似穩定的感情,卻曾經因為或大或小的事情而動搖,只要有人多說了一句氣話,或者是遲了尋求和解,怨憤和誤會便會發生連鎖反應,而終至無可逆轉。這就是差之毫釐,繆以千里的意思吧。無中生有,小事化大,原來都是命運偷襲的方式,而且往往起始自美好的意圖。因愛成恨絕非陳腔濫調,而是此消彼長的自然現象。只要我們一不留神,便會成為悲劇的主角。
神話或動畫模式看似誇張,其實映照出生命的普遍現象。任何事物,一執實便會變質。平衡本來是內心平靜之源,人際相處之道,但如果變成了毫無彈性的鐵律,便會像 QB 一樣,尊崇邏輯多於情感,著重效益多於意義。平衡是達至美好的條件,而非美好本身。小圓因大愛而成神,小熖因私愛而成魔,但神與魔,說穿了其實就是人性的一體兩面。弒神或滅魔都只會讓宇宙傾斜,相親和相鬥才是永恆的互動。
神魔在自心,神魔也在你我。平衡得來不易,平衡也非打破不可。過於脆弱,或者過於強硬,都會危害幸福。在微觀的層面,我們害怕脆弱;在宏觀的層面,我們拒絕強硬。這就是為甚麼我們需要故事,需要虛構。在現實中不易承受的衝擊,我們可以用想像或象徵的方式去經驗,調整自己內在的平衡,和外在的與他人的平衡。沒有虛構故事這個替代品,現實中的血淚恐怕會氾濫成河,沖破許多人的堤防呢!
脆弱的平衡不一定是壞事。最堅固的橋並不會紋風不動,而是會隨風晃擺。鬆動和彈性,確保了調整和更新的可能。願我們時刻記住,天秤永遠有兩邊。心中播下了多少的愛,就會埋下了多少的恨。但再多的恨,也能以同等的愛去化解。
圖片使用 Midjourney 生成



